请输入关键字
神经介入科
时间:2025-04-30

神经介入科是专注于脑血管疾病微创介入诊疗的临床专科,隶属于神经科学体系。科室以血管内介入技术为核心,以“时间就是大脑”为理念,结合影像学引导,针对颅内及颈部血管病变进行精准诊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势。擅长脑血管病:卒中(脑梗死、脑出血)、颅内动静脉狭窄、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颈动脉狭窄等介入治疗;针对突发脑梗死的紧急救治,开通“卒中绿色通道”,24小时开展静脉溶栓、血管内取栓术,挽救缺血半暗带。我们致力于降低脑血管病致死致残率,用“微创技术”守护患者神经功能与生活质量。


特色专业组

1.卒中急救组

2.缺血性脑血管病组

3.出血性脑血管病组

特 色 技 术

1.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结合支架取栓、抽吸导管)

2.颅内外血管成形术(球囊扩张、支架植入、静脉窦血栓抽吸)

3.脑动脉瘤栓塞术(弹簧圈、支架辅助栓塞)

4.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

技术优势:①微创性:仅需2mm穿刺点,避免开颅创伤②实时性:术中影像全程导航,即刻评估疗效③个体化:基于病变特点选择材料与技术组合。

学科带头人

 1.李佑祥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首都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首席专家,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特聘专家。

专业方向:主要从事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血管内介入栓塞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主要社会职务: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神经介入研究室主任,北京市神经介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介入学组组长,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医疗质量与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医院医疗器械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目前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微创血管介入机器人”项目、国家科技支撑“863”项目、科技部对发展中国家科技援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卫生部科研专项、首都医学发展基金等。近年来在Stroke、AJNR、JNS、Surgical Neurology、Neuroradiology、Neurology Reseach等SCI期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学术论文5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20项。

2.杨军  副主任医师,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神经介入科主任,毕业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曾先后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及北京天坛医院进修学习。

专业方向:擅长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尤其精通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介入栓塞,颅内外血管狭窄如颈动脉狭窄、大脑中动脉狭窄、椎基底动脉狭窄等介入治疗及急性脑梗死的取栓治疗。

主要社会职务:山东省卫生保健协会慢病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眩晕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介入学组委员,山东省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山东省疼痛医学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协会中西医结合诊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杨军主任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制定科室发展规划,推动神经介入科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整体发展;引进新技术,提升专科诊疗水平。以临床技术为引领,主导复杂病例的介入治疗同时探索新型介入材料、器械及治疗策略。注重团队培育,指导年轻医生,建立人才梯队,组织学术培训与手术演示,协调资源,激励团队。  

技 术 团 队

神经介入科团队由具备丰富临床经验的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医师组成,由资深神经介入专家领衔,拥有10年以上介入治疗经验,擅长复杂脑血管病介入手术;介入医师均接受规范化神经介入培训,熟练掌握血管内治疗技术。

1.王志胜 主治医师 硕士研究生

专业方向:出血性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手术和外科手术治疗、颅脑外伤、颅内感染等。其中以脑血管病的神经介入治疗为主。

主要社会职务: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协会脑血管病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省疼痛医学会第二届放射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潍坊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持、参与市级以上课题3项,发表中英文论文2篇。获潍坊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2.闫文波 主治医师 在职研究生学历 毕业于山东省第二医科大学。

专业方向:脑血管病、头晕的诊断与治疗,尤其擅长脑血管病的神经介入、后循环缺血、青年卒中、头晕/眩晕、头痛、焦虑抑郁及卒中相关情感障碍及睡眠障碍的诊断及治疗。

主要社会职务:青年医务工作者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委员、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协会脑小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3.岳欣毅 硕士研究生 毕业于山东大学

专业方向:擅长急性脑血管病、帕金森病、后循环缺血、头晕/眩晕的诊断与治疗。

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3篇,参与省自然基金课题1项。

4.林洁 硕士研究生 毕业于山东大学

专业方向:擅长脑血管病、癫痫、阿尔兹海默症、头晕/眩晕的诊断与治疗。

发表SCI学术论文2篇,中文核心论文1篇,参与省自然基金课题1项。

健 康 科 普

1.警惕脑血管病的“危险信号”

脑卒中(中风)的快速识别——牢记“BE FAST”原则

B(balance):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行走困难

E(eye):突发的视力变化,视物困难

F(face):面部歪斜,请患者微笑,看其面部是否有一侧下垂或歪斜

A(arms):手臂无力,请患者平举双臂,看是否有无力或一侧手臂下垂

S(speech):言语不清,与患者交谈,看其说话是否含糊不清或理解困难

T(time):时间就是大脑,如果出现上述症状,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尽快就医。

2.脑血管病的“高危人群”自查

三高患者: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

长期吸烟、酗酒:烟草损伤血管内皮,酒精升高血压

肥胖、缺乏运动:BMI≥24或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

有卒中家族史:直系亲属有脑梗或脑出血病史

心房颤动患者:心脏血栓脱落易致脑栓塞

3.预防脑血管病——从生活细节做起

饮食“三减三增”:  

- 减盐:每日盐≤5克(约一啤酒瓶盖),警惕酱油、腌制食品

- 减油:少油炸,多用橄榄油、亚麻籽油。  

- 减糖:控制奶茶、甜点,避免隐性糖摄入。  

+ 增膳食纤维:燕麦、糙米、绿叶蔬菜。  

+ 增优质蛋白:鱼肉、豆制品、低脂牛奶。  

+ 增水分:每日饮水1500-2000ml(心肾功能正常者)

运动处方:

有氧运动: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每周≥150分钟  

抗阻训练:哑铃、弹力带,每周2次,增强血管弹性  

避免久坐: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

控好“三高”

血压:目标<140/90 mmHg(糖尿病患者<130/80 mmHg)  

血糖:空腹血糖<7.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  

血脂:低密度脂蛋白(LDL-C)<2.6 mmol/L(高危人群<1.8 mmol/L)

4.介入治疗后的康复管理

术后关键注意事项:24小时内避免弯曲穿刺侧肢体(如股动脉入路需平卧制动);严格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勿擅自停药;服药期间若出现牙龈出血、黑便、皮下瘀斑症状需及时就医。

神经功能康复训练:早期介入术后24小时开始床旁被动活动,预防关节僵硬;语言训练:通过图片卡、简单对话恢复表达能力;认知康复:记忆游戏、数字练习改善注意力与记忆力。

心理支持:卒中后抑郁发生率高达30%,家属需关注情绪变化,鼓励参与社交活动,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5.常见误区

误区1:“我还年轻,不会得脑血管病!”  

- 真相:卒中年轻化趋势明显!熬夜、压力、外卖饮食均是诱因。

误区2:“介入手术是开颅,风险太大!”  

- 真相:神经介入仅需2mm穿刺口,局麻下操作,创伤远小于传统手术。

误区:“术后没症状,不用复查了!”  

- 真相:术后3/6/12个月需复查DSA或CTA,评估血管再狭窄或动脉瘤复发。

6.紧急情况应对指南

突发卒中时家属该怎么做?立即拨打120,记录发病时间;让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窒息;不要喂水、喂药,避免误吸。  

脑血管病可防可控!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定期筛查和及时救治,80%的卒中可被预防。神经介入科与您携手,用“微创技术”守护生命,用“科学知识”传递健康!

医 患 心 声 医生的心声:

1.与时间赛跑:脑血管病治疗窗口期极短(如急性脑梗静脉溶栓需在6小时内、取栓需在6-24小时内),医生需快速决策并承担手术失败的责任风险。

2.技术挑战:在复杂解剖结构中,神经介入手术依赖精细操作,长时间射线暴露、铅衣负重对介入医生身体损耗较大。

3.沟通困境与无力:患者对医学知识的匮乏可能导致过度期待或拒绝合理治疗,医生需在有限时间内平衡专业解释与人文关怀,进行有效沟通。

4.对疗效的遗憾与反思:即使技术成功,脑组织不可逆损伤仍可能导致神经功能缺损,医生常面临“救回生命却难恢复生活”的伦理困境。

患者的心声:

1.对未知的恐惧:突发脑血管疾病(如卒中、动脉瘤破裂)常让患者及家属措手不及,对介入治疗的技术原理、预后及费用充满迷茫。

2.对风险的焦虑:神经介入手术(如取栓、栓塞、支架植入)常伴随脑出血、血管损伤等风险,患者常在“搏一搏”与“保守治疗”间反复挣扎。

3.对后遗症的担忧:即使手术成功,患者仍可能遗留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康复的漫长过程与生活质量的落差易引发心理抑郁。